2005年7月26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民国别墅和美丽西子相映成辉
杭州用操作性强的政府规章细心呵护历史建筑
本报记者 徐晓 见习记者 李稹 实习生 曹青萍

  编者按
  近年来,浙江省委把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把“文化更加繁荣”作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目标,文化大省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最近,省委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增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列为重点工作。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文化大省法治篇”栏目,用法治的眼光,以法律的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文化大省建设取得的成绩及前进发展道路上应该注意及克服的问题,为文化大省的建设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杭州的历史不仅浓缩在美丽的西湖里,还附着在一幢幢饱经沧桑、形态各异的历史建筑中。不久前杭州又有一批老房子拥有了自己的“护身符”——市政府14日公布了第二批47处历史建筑保护名单。至此,杭州市共有122(处共176幢老房子上了保护名单。
  让杭州人有些“惊讶”的是,这47处共计101幢历史建筑中,上世纪50-60年代的近现代建筑占据了35幢之多。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晓东说:“这些保存下来的20世纪50-60年代的建筑,质量上乘,多有中西合璧之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如今的老房子尽管外观仍然颇具古味,不过内部设施已经现代化,而且也发挥了各自的用途。如当年山子巷23号的民国别墅,现在已经成为中北房管站的办公大楼;而灯芯巷内的两幢老宅目前则被市政府幼儿园的欢声笑语所包围。
  昨天,记者走访了几幢受保护的历史建筑。在山子巷23号那幢民国别墅,记者看到,它保留着明显的民国风格,灰色的老砖整齐砌起的老楼看起来就有些年头,而木质的红窗却象刚刚上过漆。水泥浇铸的地板有了些小缝隙,诉说着年代的久远。小楼的楼梯也是木结构的,虽然扶手看起来很新,走上去却发出“嘎吱”的声响。房间里面则全是现代化的办公设备,配有空调、电脑。虽然已是一幢办公楼,但整幢楼很洁净也很寂静。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像在呵护自己的宝贝一样地在保护着她。
  面对墙上的小缝隙,一位在该楼工作的人员说:“有小缝隙不碍事的,并不影响我们办公。在这样的老房子上班,比起在办公大楼上班是简陋了点,但也别有一番风味,我们不忍心去改变她,哪怕是一点点。”
  杭州市规划设计院研究所所长杨毅栋告诉记者,目前的历史建筑,很多已经通过功能置换,借助市场之手,通过出租转让等形式,有了新的所有人。“目前杭州历史建筑的产权比较复杂,使用现状不一。根据历史建筑保护的总体要求,所有人或使用人有能力保护的,按建筑原状进行保护;没有能力的,则由有关部门出资保护。”
  杨所长还告诉记者,目前杭州市民对保护历史建筑的热情很高,有很多群众主动打电话到规划局提供线索。正在记者采访时,一位家住邮电路的热心市民打来电话,说他家附近也有老房子,说不定还有保护价值,希望规划局的专业人员去看看。
  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护众多的“老房子”,切实贯彻《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市政府日前出台了更具操作性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细则》,目前已付诸实施。杨所长介绍说,新出台的《细则》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经市政府批准公布后,所在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管理机构,要在两个月内将保护要求书面告知所有人、使用人和相关物业管理单位,并与对方签订保护责任书。记者还了解到,,杭州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也即将在年底前后出台。